返回第256章 分离队伍(1 / 2)奋斗李唐首页

正是粮食本身的重要性,再加上其他因素,才导致了草原人和中原人之间不断的发生战争。每隔一段时间,双方总会进行一次或大或小的争端。

李唐王朝成立之初,趁着李世民刚刚建立李唐,内有隐患,立足未稳之时,东突厥颉利可汗就率领大军来攻打过李唐王朝。好在李唐王朝朝廷里当时上下一心,最后李世民在谋略上胜了一筹,最后险胜颉利可汗。

从那之后,李唐王朝才真正安稳了下来。虽然之后在边境上偶有冲突,但是都没有上升为战争。为了给李唐王朝的发展,创造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,当时李世民等人制订了很多针对北方草原的策略。目的就是趁着颉利可汗的败势,让他更难以东山再起,即使不能阻止这个大趋势,也希望能把这个时间尽可能的延长。

好在后来看,效果不错。通过支持薛延陀分裂出东突厥,使得颉利可汗的整体实力下降了很大一块儿。之后又对其他部族进行分化收买,使得颉利可汗再次攻打李唐王朝的想法,大大的延后了。

虽然取得了这些成绩,但是李世民等人一直没有放松对北方草原的警惕,因为李世民知道,颉利可汗一直没有放弃过想要一雪前耻的想法。这个情况直到太子提出了那个变革计划,才使得李世民等人,看到了彻底解决草原问题的希望。

出口粮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出的决定。虽然太子等人提出了出口粮食的可行性建议,但是他们还真的没有想明白粮食对草原人的重要性。在当时整个李唐王朝的高层里,只有李世民和魏徵等文官才看清了这个问题,武将里没有一个人懂得这些。

李承乾前世作为一个现代人,对于粮食的概念和这里的人完全不同。所以在李世民和魏徵等人和他讲解之前,也没有认识到粮食对于草原人的重要性。不过以他的见识,理解起来并不难。

正是有了这个认识,李唐王朝在国内把粮食牢牢的控制在朝廷手里。以前的大地主或者士族豪绅,都不得私自囤积更多的粮食。控制了粮食之后,每年朝廷都会根据国内的粮食产量,以及周边的外部局势,有计划的再对外出口粮食。

所以李唐王朝对于周边国家或者部落,又多了一个重要的手段,可以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他们内部的局势走向。虽然每次的粮食总量都不是很多,但是它们对李唐王朝整体对外政策,所能起到的作用却是积极的。

而粮食问题这些更深刻的理解,唐行健等人是完全想不到的。靠着他们自己短时间内,也看不到他们自己能想清楚的可能。如果谁能靠着自己的思考就能把这个问题想清楚,那么朝廷肯定会为他大开方便之门,把他直接吸收进朝廷给予重用。

现在的唐行健也不是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,他只要听从马帮的指挥,跟着行动就可以了。但是他的观察和独立思考却从来没有停止过。

整个队伍越往北走规模越小,因为过了回鹘部族的领地,每次分离出去的队伍都更大了。直到两个多月之后,唐行健所在的队伍也进行了分离,他们成了被分离出去的一支队伍。

这次分离也是最彻底的一次,因为从这时开始,所有的队伍目的地都在不同的方向。主队伍还是要向北进发,其他队伍则分别想东、东北、西、西北四个方向行进。

唐行健所在的队伍需要往东北方向走,他所在去往同罗部族的队伍,最后一共有一千三百多匹马的货物,还有三十两牛车上的粮食。

到了这里,经过了两个多月的长途跋涉,唐行健对于草原的熟悉更深刻了。他现在明白了,为什么朝廷来这边的商队,更多的选用马帮。因为这里的路况,实在不适合李唐王朝最近几年出现的货车行驶。

即使是最老旧的牛车,很多时候,要不是有这么多的马匹和人员帮忙,很多路段就将是寸步难行。要不然就得绕更远的路,那样路上的消耗也将成倍的增加。作为贸易来说,那是非常不划算的买卖。

而要想在草原里修建李唐王朝现在实施标准的道路,这个想法想想唐行健就放弃了。因为通过两个月的见闻,他真正理解了草原的广袤和无边无际。

另外在这些地势上修建道路,难度也要比李唐王朝境内更高。对于修路的标准以及施工难度,当初他跟随刘大叔在野外过夜的时候,和那些修路工人了解过。

把那些工人说的条件拿到草原上来,除了这里的地势比较平坦是个优势之外,其他方面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有可能实现。而以他浅薄的见识,这个更大的代价,草原上没有任何一个部落能承受的了。即使全部草原部落都支持,实现的可能都微乎其微。

在他看来,除非修建道路的技术能有巨大飞跃,否则要想修建李唐王朝现在推行标准的道路,是根本不可能的。

正因为这个现状,他也理解了一些草原人要发动一次战争的难度。这么广袤的地域,只是集结军队,就需要很长时间花费在赶路上。虽然他们可以约定不同的集结地点,那也是需要很长时间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