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823章 盛世无饥馁(1 / 2)红楼襄王首页

增订律法并不简单,要跟重臣详细商议,才能拿出可行方案。

这件事可以慢慢做,但清查士绅强买强卖,拿出一批典型来平息民愤,进而杀鸡儆猴抑制兼并。

其实朱景洪也在想,在摊丁入亩都做完的情况下,是否还有必要加大力度抑制兼并,毕竟前后朝廷税收区别不大。

但这些没了地的百姓如何安排,却又成了新的难题,把他们转移出去占地方虽好,可故土难离人家未必愿意。

发展生产力增加岗位,可那要五年十年乃至才能见效,期间谁去种地谁去“进厂”,又将是数百万乃至千万百姓的血泪史。

考虑到当下仍是农业国,那就还得遵照千年来的惯例,所以抑制兼并是必须要做的事。

否则若真的放开手兼并,要不了多久全国就只剩大地主了,到时也就该改朝换代了。

二月十四,朱景洪谕旨到了江北,命李自恒彻查兼并之事,尤其要严惩威逼利诱,强取豪夺之权贵。

有了这份谕旨,李自恒可就能放开手脚了,然后他的动作就激进起来。

查案首先是要查账,尤其是近几年土地变更,在没有电子表格的时代,要对方不配合的情况下,从各府县衙门筛出有用的东西,其难度和登天也差不多了。

这非常耗费时间,在截止之后半个来月,他可以说是毫无进展。

一方面是人手不够,另一方面则是账目太乱,而且其中还有打掩护的东西,反正梳理起来简直没法儿弄。

而在三月初,朱景洪增派了东厂和北镇抚司的人来,便极大的加强了李自恒的“算力”,让他的清查工作总算有了起色。

朱景洪派皇室家奴来,表面是为了给李自恒帮忙,但本质上是对此事进一步表明态度。

土地兼并不只有江北,天下二十多个省肯定都有,借着推行清丈和摊丁入亩,地方士绅不伸手才是怪事,甚至于现在还在进行。

这样的现象必须要遏制,所以朱景洪必须强力表明态度,江北的案子就必须要严办。

时间进入三月,李自恒的查案稳步进行中,而且他已网住了一条大鱼,及凤阳本地大族陈家。

这个陈家可不简单,百年前穆宗(世祖的祖父)在位时,陈家老太爷便官至文华殿大学士。

七十年前世祖继位时,陈家现任家主的爷爷官至礼部尚书,世祖登基时颁布的诏书便是其草拟。

这个传承百多年的大族,如今族中还有三人做官,其中职位最高者为陈家大房老二,如今已是河南布政司参议。

陈家家主陈裕盈官至成都知府,虽比不上他二儿子优秀,但也超越了官场上许多人。

老陈头如今很郁闷,因为锦衣卫已三次登门,取走了他家里的田契地契。

他家近些年确实买了不少土地,当然本家只购进入一万两千亩,各支脉及姻亲“代持”的才是大头,林林总总加起来有两万四千亩。

换言之,近十年内陈家兼并了三万六千亩地,加上其原本就有的田地,其土地已有近四万五千亩。

这样的庞然大物,首先被查到是必然之事,所以在半个月前谕旨到时,陈裕盈就料到了这一天。

所以这半个月,他也没有一直闲着,派出族人各处奔走,跟一些世交们商议对策。

陈家如此,其他大族也是如此,包括那些几千或过万亩的中小地主们,也一样靠自己的方式打点一切。

即使如此陈裕盈仍非常忧虑,于他而言李自恒并不可怕,包括他的后台王培安也一样。

真正让他寝食难安的,是远在千里之外的皇帝,那是能让他们全家去南洋种土豆的存在。

虽然在自救,但陈裕盈也知此番凶多吉少,眼下不过是做些力所能及之事。

坐在后园凉亭内,看着远处湖光春色,陈裕盈叹了口气。

“爹,北边出事了!”

来人是陈裕盈的小儿子,其本人读书不够刻苦,所以如今只是个秀才,四十来岁的老秀才。

可出生在这种大家族,即使陈老七是只是个秀才,但其气度仪态远非寻常生员能比。

“出了什么事?”陈裕盈问道。

“刚传来的消息,泗州段运河工地上出了骚乱,变乱中打死二百余人,已被临近驻军队弹压,但附近粮库遭人哄抢并放火,损失赈济粮近三万石!”

听到小儿子这番话,陈裕盈难得露出了笑容,这下李自恒该要倒霉了。

他李自恒除了查案,还是主管赈灾之事的官员,民变之事他怎么也得承担责任。

除此之外,泗州段运河有灾民上万,如今赈济粮被焚毁,如何补上缺口不饿死人,则是第一个麻烦事。

民变来得这般及时,陈裕盈便知苦于李自恒的人不少,如今这只是开胃菜而已。

凤阳府城,北镇抚司江北千户所内,李自恒皱紧了眉头。

这段时间,他都是在江北千户所办公,清流官员和厂卫搅在一起,怎么看都显得很违和。

李自恒不在意这些,于他而言只要把差事办好就行。

突如其来的民变给了他沉重一击,让他不得不分心解决这些麻烦事,首当其冲的便是堵住粮食缺口。

当然,民变的事也得查清楚,此事他交给了江北千户所,至于东厂来人和锦衣卫缇骑,则是继续清查兼并之事。

“泗州的粮食缺口,可以挪用其他各处粮食应急!”

朝廷以工代赈,除了安排了人在泗州疏浚运河,其他还有好几个赈济点,组织灾民修路、挖渠及开荒。

从其他点匀一些给泗州应急,是比较具有可行性的办法,这样便可以腾出时间堵上缺口。

李自恒奉旨负责赈灾,所有赈灾粮他都可以调配,所以这些事他自己都能决定。

于是他立刻签发公文调粮,然后其本人便去了泗州,一是安抚人心二是调查情况。

当然,他还有一件事要办,那就是到了老朋友那里化缘。

所谓老朋友便是冯渊,这位做官还不到五年时间,就已担任金陵巡按都御史,可见其升迁速度之快。

冯渊是状元,但即便是状元,升这么快也很少见。

冯渊升得这么快,完全是因为他把准了风向,做任何事都懂得体会上意,而且身体力行。

三月初五李自恒到泗州,待了两天还没查到什么,就收到了其他地方民怨陡增的消息。

民怨增多的原因很简单,就是有人传言说他从各处调粮,就是想把其他人饿死。

这种谣言很低级,但其传播却非常迅速,而且自动升级版本越传越歪,然后李自恒想调粮也调不动了。

没办法,他只能修书求到石崇,这位负责平叛的总督,希望他能暂调军粮给泗州应急。

然后,李自恒骑马赶往了应天,泗州到应天他又耗费了两天,在三月初九上午来到了巡按御史衙门。

按理说借粮该找布政司,但现任金陵布政司被停职了,好像是在朝中被人弹劾,具体原因李自恒也不清楚。

布政使位置虽空着,但布政司还在运转,唯有钱粮之事暂由冯渊代管,说来也是奇也怪哉之事。

巡按都御史后堂,冯渊亲切会见了李自恒,这位老朋友和上官。

他们是老朋友不必说,而上官的说法也不是玩笑,佥都御史比巡按御史级别高,何况李自恒还是钦差。

“你在江北闹的动静可不小,说句你不太爱听的话,如今到处可都人心惶惶!”

冯渊和李自恒交好,才可直言不讳说这些话,也算帮许多人道出了心声。

李自恒神色淡定,说道:“身正不怕影子斜,心感惶恐之人……多是行事不法之徒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