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3.好水(1 / 2)就当我这号废了吧首页

章晖的嗓子有点痒痒的,他感觉他快要变异了。

天可怜见,小伙子在五线小城市生活了小二十年,啥时候遭过这罪呀?

虽然说咱们那是小城市吧,生活条件确实是没有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这么好,但是生活环境,那可是天壤之别,可比这些大城市强的不是一点儿半点儿。那叫一个天朗气清,山清水秀。

章晖耳边听着父母与司机师傅聊天,眼神透过他们的话语看向窗外。屁股下的座驾随着师傅脚下的节奏一路往北,逐渐远离了机场路,接近了海河,这条津城的母亲河,它是津城的象征,更是津城历史发展的见证。

海河的上流发源于太行山东麓的三百多条大小河流。这些河流自西向东,纵横交错,像一把巨大的扇子铺在华北大地之上。最后在津城附近交汇成南运河,北运河,子牙河,永定河,大清河,这五条大河又在津城交汇,东流入海。

历史上称津城为“九河下梢”,指的就是众河交汇,子牙河与南运河的交汇地点,即为三岔河口,从这里直到东沽海口,这条直通大海的河道就是海河,全长72公里。

说起海河,津城的兴起就得益于海河水系的漕运。在宋朝时海河是宋、辽对峙的界河,到了金朝,都城设在BJ,大量的粮草都需要由江南往北运输。于是这里就出现了“直沽寨”的建制,“直沽”,就成了津城最早的称呼。到了元朝,京城成了元大都,是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大城市,又有大量驻军。由于大运河的淤堵,所需粮草只得由海上运输。津城就改名为“海津镇”,也就是后来的大直沽,这是津城的发祥地。津城历来也有“先有大直沽,后有T津卫”的说法。

到了明朝,明太祖朱元璋没有将皇位传给他的儿子,而是传给了孙子朱允炆,即后来的建文帝,诸位皇子不服,于是燕王朱棣发动“靖难之役”,从京城发兵,经三岔河口渡河南下,南抵南京,废掉了他的侄子建文帝,登上皇位改年号为“永乐”。称帝之后,朱棣对三岔河口大为赞赏,认为这是一块儿风水宝地,于是乎让群臣献名,最后朱棣选中了天、津二字,意为天子渡津之地,这便是“T津”的由来。

那么“T津卫”又是何意?“卫”是明朝驻军的建制。明朝初年,各州县军事要地都建立了“卫”所,1404年,明朝正式建立天津卫,并且驻兵铸城,从1404年算起,直到几百年后,卫所制度随着时间长河的流逝慢慢演变取消,但是人们依旧还习惯性的称为“T津卫”。

明朝时首都设在京城,由于原来的海运风险大,而南运河在明初就已经疏通,于是运河航运再次恢复,由于大运河自江南运来的粮食,大量在三岔河口一带集中,这里“地处九河下梢,陆通七省舟车”,所以明清两代,T津城市很快发展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商业中心城市。

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,中国历史的发展出现了重大的转折,西方列强入侵不断,并屡次进犯京城,这些进攻全都来自海上,T津便成为了首都的门户。

《北京条约》签订以后,T津成为通商口岸,此后西方列强依附特权,在天津占了九国租界,总面积达2400多亩,是T津旧城的将近十倍,在海河东岸,我们可以看到原奥、意、俄、比、租界,西岸有原日、法、英、美、德等国租界。

外国人在各自的租界里,在司法,警务,行政管理上享有特权,而且在各国兵营,中国的军警人员不得进入,成为了“国中之国”,由于八国联军的占领,T津成为我国租界最多的城市,在这种特殊条件下,这里就成了满清下台的遗老遗少、北洋政要的避风港。

北洋政府有五位总统、九位总理、数位总长、督军都住在这里,把这里作为了“北洋公寓”,由于租界众多,这里又留下了不同风格的异国建筑,T津就有了“万国建筑博览会”之称。

T津是一座有着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,而一条海河景观带,更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缩影与见证。

章晖眼睛看着窗外的海河,耳朵听着司机师傅和父母的话语,他的思绪也仿佛跟着话语一起穿梭回了那个多灾多难的“T津卫”。

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流逝,章晖已经听长者们谈了将近一个小时。

“送君千里,终有一别。”

“姐姐,大哥,小兄弟,本次的旅途即将到达终点,欢迎你们的到来,感谢你们的聆听。”师傅脚下终于放慢了速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