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二章 和尚与仙子(1 / 2)天皇志略首页

谁也说不清澍州古城有多少年的历史了,仿佛开天辟地之后就矗立在这。

传说神农曾在此地开土种菜,因此得名。

城西南角还有一颗古银杏树,传说是神农氏亲自栽种的,树干已经有几人环抱之粗。

今天的法会就在树下举办,四方百姓云集于此,一大早就显得很是热闹。

刘云赶到这里的时候已经人满为患了,四周的房屋顶上都站满了人。

巨大的银杏树像一个华盖遮住了天空的骄阳,留下的阴凉处端坐着一位胖胖的大和尚,身穿袈裟,跏趺而坐,一柄金色禅杖插在一旁。大和尚状似弥勒,眉毛弯弯,双眼闭合,神态慈祥,两耳垂长至下巴,双手交叠,掌心朝天,中间挂着一串紫檀佛珠。大和尚两侧俱是黄袍持棍武僧,庄严肃立,威风凛凛。

在众僧之间还有一个大箱子,上面写着功德二字。

一个认识的和尚举着牌子来接刘云进入内场,坐在靠前的位置,视野极佳。

很快,随着“当~”一声悠扬的钟声之后,大和尚慢悠悠地睁眼,环视四周,全场安静下来,法会要开始了。

大和尚的声音圆润柔和,恢弘广大:“我乃法硕和尚,从东方凤凰山般若寺而来,欲往西方灵山莲华寺,途径宝地,见本地信众苦求佛法而不可得,我心慈悲,今日在澍州古银杏树下开坛讲法,德施众生,亦是一件美事啊。”

许多信众不远百里赶来,听到这里心里感动,一片片跪倒在地,口颂佛经,山呼海啸。

大和尚微微一笑,抬手止声,众人才逐渐安静下来。

大和尚道:“今日所讲乃我寺《般若经》中最精妙之处,所谓‘空’。”

“空非空,缘起性空。”

“空”就是般若经的核心思想,“空”不是一无所有,而是由“缘起”产生万事万物。“缘起”不断变化,万物就不断变化,“缘起”是一切存在的凭借,“缘起”是万物变化的根源。一旦“缘起”不存在了,万物就无所凭借。万物的这种变化属性就称之为“空”。

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”

外部的一切事物都变化不定,人们所求所欲的东西就像梦幻泡影,终究是“空”。虽然本质相同,但是形式不同,这就是所谓的“相”。

若是一概用“空”来表示万物,就显得混乱无序,所以需要用“相”来命名它们,但是“相”只是外在的名,而非其实质。

既然一切是“空”,再多的“相”又有什么区别呢?

佛家修行讲究“对外扫相”,破除一切“相”的差别,还原“空”的本原,就可以顿悟成佛。

成佛者就可以褪去人身宝筏,远离苦海,领悟世间真谛,飞升极乐世界。

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”

若要“对外扫相”,就必须做到“对内破执”。

“对内破执”就要求放下执念,放下对人间的一切贪欲,放下对金钱美色的贪欲,放下对权势的贪欲,全身心地投入到对佛道的追求中去。去弘扬佛法,去传播佛祖的真意,去让更多沉沦的世人获得解脱的途径,善莫大焉。

“佛曰:如是我闻。”

佛以信为第一,信佛法则入佛教,理解佛法,则佛法之功德利益都可以汇聚己身。信则言“如是”,不信则言“不如是”,所以先使众生相信佛法,因此佛法将“如是”之言置于经首。

大和尚用缓慢而沉稳的语气将般若经的要旨娓娓道来,众信徒听得如痴如醉,而不信者在听了大和尚的解经之后也大感所获颇丰,不虚此行,不愧是得道高僧。

刘云虽然听不懂大和尚的大道理,但也觉得这位不是常人,肯定是修行有成的高人。

三个时辰之后,法会将要结束的时候。

大和尚虽然舌绽莲花,口若悬河,但也有些乏了,便宣布开始接受信众的功德,众人排队向功德箱中奉献银钱,还能得到与高僧问答的机会,人人面带微笑。

刘云勉强挤到前面,刚要开口询问,一个黄袍武僧指了指箱子。刘云无奈,放了一两银子,随后问道:“大师,小子有心求道,望大师收留。”

法硕大和尚正在闭目养神,问道:“你叫什么名字?”

“小子刘云,云朵的云。”

法硕大和尚抬眼瞥了刘云,道:“与佛无缘。”

刘云心里一沉,还欲再问,“请大师为我解惑。”

大和尚不答,刘云看了看大和尚,又看了看黄袍武僧,再次投入一两银子。

大和尚道:“年岁已过。”

刘云彻底绝望了,十四岁就被人嫌老了,还要多少年才能退休啊。

这时,空中传来银铃般的笑声,打破了庄严肃穆的氛围,众人循声望去,声音来自一位清丽脱俗的小女子,身着短打绿绸侠士服,腰配三尺七宝青锋剑,明眸皓齿,英姿飒爽。

只见她手掐法诀,腾空而起,稳稳立在一根旗杆上,俯视着大和尚,神色清丽,声音干脆:“和尚你路过就是路过,非要传你家的法,念你家的经,我也管不着。但是我最看不起的就是你们佛道虚伪的做派,口口声声说外物都是空,却忙着收钱收供奉。”

法硕抬头看向这位娇俏的女子,说:“施主何必与贫僧为难,贫僧不过是一过客。”

这位女子露出一手仙道法术,显然是修行中人。

她笑了笑,没有回答大和尚,看向底下的凡人自顾自说着:“佛道只是旁门左道,我仙家道法中正平和,清静无为,从来不需要尔等凡人的供奉,真正的一心向道之人岂会要你们的凡物。我看啊,这佛道就是一群骗子罢了。”

法硕和尚不愠不怒,神态自若,一点没有被揭穿的慌张。

只听他道:“这些信众的奉献都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功德,不给他们奉献的机会,岂不是剥夺了他们积累功德的机会,苦海无边,如何求得解脱,我佛慈悲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