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乡愁的心灵共鸣——评龚敏捷的《锅圈岩》(1 / 1)赵永富的评论首页

作者|赵永富

其实,我认识宫敏捷老师的时间不长,但当看到他的简介和作品时,我的心底总不由而然的有一种共鸣——我们都是威宁人,我们有诉说不尽的故乡情怀,这点,在我们身上都没有半点可以质疑的问号。

我平时工作过于忙碌,没法事事无微关怀,偶尔会逛逛微信朋友圈,今年十一月份的某天,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,无意间看到宫老师的小说集《锅圈岩》出版了。在十月份的时候,我在网上听过这个名字,是出版前的介绍,当时,我并没有仔细去留意,当十一月《锅圈岩》几个字再次流入我的眼帘时,我驻足了下来,并认真去拜读。

我细读的时候,才发现《锅圈岩》这本书,它涉及的是威宁地域,是宫老师的故乡,当然,也是我的故乡。在《锅圈岩》中,宫老师讲述了原汁原味的乡韵乡音,每一个故事都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。是故乡里每个人难以割舍的情结,虽然宫老师远在深圳,但心挂念故乡——威宁,这是一抹故乡的情怀。

从宫老师的小说中,可以看到,他以独特的视角,以故乡的人物为描写对象,展示了高原人的淳朴,呈现出一副质朴的高原人生活状态,这表达了他对父老乡亲们以及故乡的事物深切怀念。

读到宫老师的《锅圈岩》时,或许因为我是威宁人的缘故,或许因为我和宫老师一样远在异乡,作为一名异乡人,漂泊的光阴,流浪的故事,一次次拥向心头。内心共鸣的同时,我的灵魂也有所震动,那一行行字词击破我固有的情感肋骨,这是乡愁的共振。

宫老师在小说中,把一个切实存在于我们故乡的天坑,定为名字,其实就是一种情怀,是一种对故乡的眷恋。在小说的虚幻与现实中,从某种角度上说,就是表达他对故乡的某种叙述。这种叙述,我们放大而看,可以发现,其实就是一种爱,一种真挚的爱,所以,宫老师以文学的版图,构建了另一片怀念,搭建了另一个故土,从而表达离别多年的情感所在。

《锅岩圈》中,我们能看到它接近于现实,把许多故事呈现给我们。宫老师把现实带入虚幻中来,又在虚幻中来思考现实,从而构架了一座情感的桥梁,这座大桥架于《锅圈岩》中,其实就是架于虚幻与现实之间,最真切的说法,应该是他的一种乡土情结。对于每一个从威宁走出来的人,不管走得多辽远,故乡的洋芋,便是不可分割的情感寄托,这么多年来,我漂泊在他乡,但隔三差五,都会吃一点洋芋,一是回味乡愁,二是确实喜欢,三是真的是威宁人一种怀念乡情的释怀。所以,在这点上,宫老师和我一样,对故乡的洋芋是有感情的,所以,他这样说:“很多时候,我们都会背着一袋土豆,肚子饿了,就捡一捆柴火,把土豆烧熟来吃。渴了,就喝石壁上流出来的泉水。那时候,我忘记关心表哥们是否辛苦,也忘记去关心父亲的病情,以及学校里那些让我烦心的事情。锅圈岩似乎是一个世外的桃源,可以让我忘记尘世间的所有纷扰。也因了这个,锅圈岩在我的记忆中,是一抹温暖的亮色,在我记忆的深处,发出微弱却永不熄灭的光芒。这也是时隔二十多年之后,我回四梨树村看望小舅母时,又再次下到锅圈岩里,走一走,看一看的原因。”

宫老师用文字重塑了故乡,常言道“人间有味是清欢!”,是的,二十多年前的人间烟火,一下子在《锅圈岩》中涌现,在变化与未变化中,用文字的方式,去回望乡愁,其实,这是老师对人生与生活的回顾及思索。

今夜,星光暗淡,如水的月光大片奔涌过来,流到我乡愁的情感线上。如同《锅圈岩》文字里的叙述,缓缓流淌过来,再次把故事的身影拉长,拉成另一本《锅圈岩》,把威宁的冬天打落在枝头,雪花显得那么洁白,字里行间的阳光,也显得那么温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