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 87 章 对外策略,唯有制霸(1 / 2)大明:风云1616首页

京城内。

太和殿侧的文华殿内,烛光摇曳,映照着一张张凝重而专注的脸庞。

夜色已深,却难掩殿内气氛之热烈。

方从哲身着绯红官服,肩披金线绣龙披风,端坐于长案之首,手中轻抚着一卷泛黄的地图,那图上勾勒的正是遥远的东南亚诸国。

“诸位大人,今夜召集大家,乃是为商讨我大明对东南亚诸邦之外交策略。”

方从哲的声音沉稳而有力,穿透了殿内每一个角落。

“近年来,南洋海贸日盛,我朝与彼等交往愈加密切,然则海盗猖獗,诸国间纷争不断,实乃我朝海疆安宁之隐患。故,制定一套长远且灵活的外交政策,势在必行。”

坐在方从哲右侧的是次辅叶向高,他捻须沉吟道:

“方阁老所言极是。东南亚诸国,如暹罗、爪哇、满剌加等,虽各有特色,但皆仰慕我中华文明,愿与我朝通商往来。然,海盗横行,加之西洋势力蠢蠢欲动,我朝需既要维护海路安全,又要彰显大明天朝风范,实非易事。”

“叶大人言之有理。”

礼部尚书沈?接口道:

“臣以为,应先派使节前往各国,宣示我朝之友好意愿,同时了解彼等国情,为制定具体策略提供依据。此外,加强海上巡逻,联合诸国共同打击海盗,保障商路畅通,亦是当务之急。”

方从哲微微点头,目光扫过众人,继续说道:“沈大人之策,正合我意。不过,外交之事,需软硬兼施。除展示我朝之善意与实力外,亦需考虑经济手段,以利益为纽带,加深与各国的联系。比如,对于盛产香料、珠宝之国,可鼓励商人前往贸易,同时重设市舶司,规范贸易秩序,确保双方利益。”

户部尚书李道远眉头紧锁,忧虑道:“然则,南洋诸国间矛盾重重,时有战事,我朝若介入过深,恐引火烧身。且西洋诸国,尤其是葡萄牙、荷兰等,对南洋亦是虎视眈眈,我朝需谨慎行事,以免陷入不必要的纷争。”

“李大人所虑极是。”方从哲沉吟片刻,缓缓道,“因此,我朝在介入南洋事务时,需保持中立,以调解者之姿出现,力求平衡各方势力。同时,加强海防,提升水师战力,确保我朝海疆不受侵犯。对于西洋势力,既要警惕其扩张野心,也要寻找合作之机,共同维护地区稳定。”

吏部尚书赵世卿补充道:“财政上,臣建议设立专项基金,用于支持外交使团、海上巡逻及可能发生的军事行动。同时,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南洋贸易,既可增加国家税收,又能促进经济繁荣,一举两得。”

“此外,”工部尚书李化龙接话道。

“臣认为,可派遣能工巧匠,前往南洋诸国,传授农耕、纺织等技术,帮助他们发展经济,增强国力。此举既能彰显我朝之仁德,又能为日后更紧密的合作打下基础。”

方从哲听罢,满意地点点头,总结道:

“诸位大人所言,皆切中要害。我朝对东南亚之外交策略,应以和平、友好、合作为基础,兼顾安全与利益,既要展示天朝风范,又要灵活应对复杂局势。”

随着方从哲的话语落下,殿内响起一阵轻微的赞同声。

乾清宫。

朱翊钧身着一袭明黄龙袍,独自坐在御书房的龙椅之上,面前摊开着数卷奏折,其中不乏关于东南亚局势与云贵地区土地兼并的急报。

他的目光落在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上,心中五味杂陈。

“东南亚之事,虽已遣使节,布海防,但远水解不了近渴,朕心难安。”

朱翊钧低声自语,手指轻轻敲打着扶手,发出沉闷的声响。

他深知南洋的稳定不仅关乎大明海疆的安全,更直接影响到大明的经济命脉和对外交往。

然而,千里之外的风云变幻,非一朝一夕所能平息,这让他不禁感到一丝无力。

正当他的思绪在南洋与京师之间徘徊时,一份关于云贵地区土地兼并的奏折吸引了他的注意。

奏折中详述了当地豪强兼并土地,农民流离失所,社会动荡不安的严峻情况。

朱翊钧的眉头紧锁,眼中闪过一丝怒意,却又夹杂着无奈。

“土地兼并是历朝历代之大患,朕岂能坐视不理?”

他喃喃自语着,土地是国之根本,民之生计,若任由豪强横行,不仅会导致国家根基动摇,更会激起民变,危及社稷安危。

朱翊钧站起身,缓缓踱步至窗前,望着外面寂静的宫城,心中却如翻江倒海。

他开始回想历朝历代以来的种种政策,试图从中找到解决之道。然而,每一次尝试似乎都触碰到了既得利益者的敏感神经,改革之路荆棘密布,步履维艰。

“朕欲行均田之策,然则阻力重重,朝中大臣多有异议,地方豪强更是阳奉阴违。”

他心中暗叹,深知单凭一纸诏令,难以撼动根深蒂固的利益格局。

但作为一国之君,他不能退缩,更不能坐视不理。

朱翊钧转身回到案前,重新拿起那份奏折,一字一句地仔细阅读,试图从中寻找线索。

他的目光在字里行间游走,时而凝重,时而闪烁。

“或许,可以从法制入手,严惩兼并之徒,保护农民权益。”

他心中暗自思量,却又立刻否定了这个念头。大明律法虽严,但执行起来往往大打折扣,且易引发新的社会矛盾。

“又或者,鼓励开垦荒地,给予农民优惠,以缓解土地压力。”

这个念头刚一冒出,他又摇了摇头。

云贵地区多山少田,开垦不易,且需大量投入,非一时之功所能及。

朱翊钧陷入了深深的沉思,他闭上眼,试图让自己的思绪更加清晰。

脑海中,一幅幅画面闪过:

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,却因土地被夺而失去生计;豪强在府邸中宴饮享乐,却不顾民间疾苦;官员们在朝堂上唇枪舌剑,却难以触及问题的本质……

“朕需寻一根本之策,既能解决眼前之困,又能为后世留下根基。”

他心中暗下决心,为大明江山社稷,为天下苍生。

突然,一个念头在他心中闪现。

“或许,可以借鉴先贤之法,结合大明实际,推行一种新的土地制度。既保护农民利益,又限制豪强扩张,同时鼓励农业生产,促进国家繁荣。”

他心中一喜,觉得这个方向值得深入探索。

朱翊钧立刻拿起笔,开始在纸上勾勒出一个大致的框架。

他一边写,一边思考,时而停下笔来,眉头紧锁,时而灵光一闪,奋笔疾书。

夜色渐深,御书房内却灯火通明。

“此策虽难,但非不可行。朕需召集群臣,共商大计,集思广益,方能完善此策。”

他心中暗想,知道接下来的路将更加艰难,但他已做好了准备。

随着最后一笔落下,朱翊钧长舒一口气,望着眼前那份初具雏形的土地改革方案,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成就感。

旅顺港。

海风带着几分咸湿,轻轻拂过港口的每一个角落。

正当孙传庭欲熄灯就寝之际,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,紧接着是守卫的低声禀报:

“大人,外面有紧急情况,旅顺港外围疑似发现海盗踪迹。”

孙传庭闻言,眉头紧锁,心中疑云密布。

旅顺港,作为大明北方的重要海港,一直以来都是戒备森严,加之渤海湾海域相对平静,海盗活动并不频繁。怎会有海盗胆敢在此地挑衅?

“速传信使,详述情况。”

孙传庭沉声吩咐,同时披衣而起,走向案前,点亮了油灯。

不多时,信使匆匆而入,跪地呈上一封急报。

孙传庭展开一看,只见上面简短记述了海盗出现的方位与大致规模,虽无更多细节,但那份紧迫感却透过纸张,直抵心间。

“海盗?渤海湾怎会有海盗?”

孙传庭喃喃自语,心中虽有疑惑,但多年的军旅生涯让他迅速做出了决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