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人生几回伤往事,台隍依旧枕寒流。今逢四海为家日,故垒潇潇芦荻秋”——刘禹锡《西塞山怀古》。
总是有一些耳闻目睹之事让我们感叹沦海桑田,世事变迁,物是人非。
现今走在黄桥繁华的十桥路,作为古镇主要商业街,楼房林立,商店鳞次栉比,省文保单位明清民居建筑群、百年老校黄桥小学、原JS省黄桥中学均坐落在这条路上,但是有谁知道,在半个多世纪前,这条路脚下还是一条河道,叫运粮河。
那么是谁填埋了黄桥古运粮河的呢?听上年纪的老人们说,是国民党的一个姓欧阳的旅长。这引发了我的疑问:欧阳旅长贯籍是哪里的,他为什么要填这条河?
查阅典籍,我们知道在明代初年,黄桥何氏已是泰兴县的名门望族,何氏住宅后是一排十多间屋的粮仓,粮仓后是一条小河,为便于送租粮船和官船的行驶,遂将小河拓宽加深,使它与两端大河贯通,各地的粮船可以直驶宅后粮库下。这条河便被叫做“运粮河”。
运粮河横贯镇中心,两侧广布街巷,有桥梁相通,自南至北按次有南坝桥、大石桥、珠巷桥、米巷桥、红桥、永丰桥、直来桥、东岳桥、大关桥、小关桥十座桥。桥下河水清清,两岸杨柳依依,景色宜人,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。
旧时黄桥桥梁最多时达17座,其中石桥12座,木桥5座,T型桥、拱型桥、实心矩型桥和梁型桥均有,遍布集镇东西南北中。
所以老人们都说,如果此条运粮河不填,我们就宛如昆山周庄现在的模样。不说有这么多的红色革命故事,单单靠颜值,也是顶呱呱的秀美古镇。但历史没有假如,只是偶尔会一声叹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