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八章 学习手艺(1 / 2)蓝星踏歌行首页

回去的路上,二姐还在生闷气,少有的愤愤不平,骂那个老妖婆刻薄,董骏开导道:“忽冷忽热是小人,能屈能伸大丈夫,咱不跟那市侩的人一般见识。”

春节过后就是元宵,元宵也没有灯笼可以打,更没有后世五彩纷呈烟花燃放,只有村支部里扎了几只动物肖像的灯笼供喇叭村的老少爷们参观。然后时间就来到了二月二。

二月二对喇叭村是一个特别的日子,这里有句俚语:喇叭村真自由,不吹响器就剃头。这里的响器就是唢呐,当然这里的自由也是指解放前相对的自由。这句俚语揭示了喇叭村自古以来的两大支柱产业,就是吹唢呐和理发。解放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,这些手艺人基本上不能自主经营,而是接受行政的安排,和其他劳动者一样用自己的手艺换取一份工分。一般一个村派一个剃头的,每个月去一次就能完成任务。而吹唢呐更是没什么实用价值,大家生存都是问题,谁家红白事还有闲钱去搞气氛。这样以来,社会的需求严重降低,这些手艺人仅靠一技之长显然是没办法活下去了,就慢慢转变成了下地干活的农民。学手艺也渐渐成了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。董骏上辈子都学过理发,要不是腿受伤,说不定就是另一个TONY大师了。

虽然学手艺的人越来越少,但是祖宗留下的饭碗却不能轻易丢,谁知道哪一天世道就变了呢?所以每逢二月二这天,喇叭村的剃头匠都出来亮一下剪刀,给人免费理发,显示自己的手艺并没有失传。同时二月二龙抬头,是个吉祥的日子,而且正月里是不能剃头的,据说会死舅舅,即使不会死,舅舅知道了也肯定不高兴啊,那不是诅咒他吗!所以这天很热闹,大人小孩都出来理发,感觉比元宵节都隆重。董家是外来户,董骏的父亲也没有学过剃头的手艺,所以一家人都是地地道道的消费者。这年代的发型设计非常简单。男的基本上都是平头,背头一般都是有身份的人才敢留。年轻人也不敢留长发,怕给当成流氓抓起来。女的更简单,要么长发梳辫子,要么是齐耳剪发头。董骏和弟弟都推了个平头,干净利落,平时都不用打理。

二月结束,就进入了阳春三月,天气逐渐变暖和起来,百花盛开,草长莺飞。董骏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去河边地头挖野菜了。记得前世学过一篇课文《挖荠菜》,作者写的好走心,那种自由舒畅的心情跟董骏相似。再也不用偷偷摸摸,也不用看别人脸色,蓝天白云,田野青青,可以自由的奔跑,自由的呼吸。泥土的芬芳,野花的清香,无不令人心旷神怡。

清明节给先祖上坟也是董骏喜欢干的事,这时候油菜花已经盛开,满地绿油油,黄灿灿的,感觉就像一层丰厚的地毯,让人忍不住有扑上去的冲动。

上坟的仪式也很简单,烧几捏黄纸,磕三个头,把祖坟清理一下,拢一拢,然后在地面刨一个圆锥状的土坯放在坟头。

董骏记得有首古诗写清明上坟:南北山头多墓田,清明祭扫各纷然。纸灰飞作白蝴蝶,泪血染成红杜鹃。日落狐狸眠冢上,夜归儿女笑灯前。人生有酒须当醉,一滴何曾到九泉。

感觉写得有点讽刺,董骏是不怎么认同的,难道先祖不希望自己的后人活得开心快乐吗?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规律,没设么好悲哀的。董骏上辈子躺在床上三十年又能怪谁去!好在又重生了过来。

刚过了清明,就传来了伟大总理去世的消息,全国人民都沉浸在深切的悲痛中。溪云初起日沉阁,山雨欲来风满楼,首都的政局莫名的紧张起来。农村也是禁止谈论这些事情的,好像街上的行人都少了很多,大家都处于一种惶恐不安的气氛中。

六月份,伟大军事统帅接着辞世,人民群众还没有从悲痛中走出来,九月份的时候伟大领袖又撒手而去。这下全国人民都慌了,没有伟大领袖的英明指引,大家该怎么活啊?

传说中的船沉了,竹篙丢了,渡江的喵星人还能独存?

但是董骏是不相信那些的,而且知道未来的日子只能会越过越好,中国人向来不缺英明智慧,缺的是和平安稳,怕的是瞎折腾。只要给一个稳健的政策,安定的环境,哪怕这个政策不那么科学,但是勤劳的中国人民都会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的。比如西汉初年,两千多年的封建帝王都知道无为而治,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就恢复了前朝的生产力,因为人心思定,农耕文化的传统是安居才能乐业!

董骏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,夏天带着弟弟摸蝉蛹,套知了;冬天接着叉鱼捉虾,浑浑噩噩的又过了一年。

鉴于董骏把弟弟照顾的那么好,父母亲彻底放心,并让二姐报名上了林场的大队小学。董骏永远忘不了二姐那喜极而泣的样子。

明年自己也是学龄儿童了,不知道父母亲会不会放自己去读书。农村的教育是没有幼儿园的,六岁的小孩自理能力又不够,所以小学一般都从七岁开始入学,学期也是五年制。

果然七七年夏天,快该开学的时候,适龄的孩子都已经去学校报名,入学条件是能数一百个数,即使数不了,老师看着你只要没有大的毛病一般也不会阻拦。

董骏一直等着父母亲带自己去报名,却一直没有等到。快开学前的一个晚上,父亲在煤油灯下问董骏:“你是不是想去上学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