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(1 / 2)大顺皇帝,李自成首页

---

在湖广被李自成遛得断了粮的傅宗龙,带着贺人龙、李国奇二将重返河南。

一路上,他们全靠抢劫老百姓过日子,但河南常年饥荒,抢劫老百姓根本无法满足大军的粮食需求。

士兵们面黄肌瘦,士气低落,傅宗龙心里明白,这样下去,队伍迟早会崩溃。

就在傅宗龙一筹莫展之际,传来了一个好消息:杨文岳、武大威率领的保定援军正向河南进发。

这支部队虽然没有与农民军作战的经验,但他们在与清军的战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

相比之下,杨文岳和武大威显得较为单纯,没有左良玉和贺人龙那样的油滑。

傅宗龙心中暗喜,认为这是一线生机。

果然,杨文岳和武大威率领的援军很快就抵达了新蔡,并主动与傅宗龙的秦兵会师。

两支队伍在新蔡城外进行了简短的会面。

寒暄过后,傅宗龙和杨文岳两位总督发现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——两支军队都断粮了。

士兵们饿得前胸贴后背,士气低落到极点。

面对这一困境,傅宗龙和杨文岳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。

他们下令部队开进襄阳城,一方面继续追击李自成,防止被他再次拖回湖广;另一方面,命令部下分散就食,以解决燃眉之急。

所谓“分散就食”,说白了就是分散去抢劫百姓,或者抢劫一些没有背景的地主。

尽管这个决定非常残忍,但在当时的情况下,他们别无选择。

士兵们分头行动,开始在襄阳城周边的乡村进行搜刮。

一些士兵找到了几户富裕的地主,强行抢走了他们的粮食和财物;另一些士兵则闯入普通百姓家中,抢走他们仅有的口粮。

一时间,襄阳城内外怨声载道,民不聊生。

然而,傅宗龙和杨文岳并没有意识到,他们的这一举动正好中了李自成的圈套。

李自成并没有打算像以前那样继续遛他们,而是准备一举歼灭这两支疲惫不堪的军队。

他早已预料到傅宗龙和杨文岳会采取这样的措施,因此提前在襄阳城附近布下了伏兵。

崇祯十四年九月初六,李自成和罗汝才在梦家庄的松树林中精心布置了一场伏击战。

为了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,他们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详细的分工。

李自成和罗汝才选中了梦家庄附近的松树林作为伏击地点。

这片松树林面积广阔,树木密集,地势起伏,非常适合隐蔽和突袭。

树林边缘有一条小路,秦兵在搜刮粮食时必然会经过这里。

在伏击前的几天里,李自成派出了多支侦察小队,对秦兵的行踪进行密切监视。

这些小队不仅了解了秦兵的活动规律,还掌握了他们的兵力分布和指挥结构。

通过侦察,李自成得知秦兵在搜刮粮食时往往分散行动,缺乏有效的集中指挥,这为伏击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
李自成将主力部队隐蔽在松树林的核心区域,利用树木和地形进行掩护。

他将部队分成多个小队,每个小队负责一个方向,以便在敌人进入伏击圈时能够迅速发起多点攻击。

在树林的高处,李自成安排了大量的弓箭手。

这些弓箭手隐藏在树冠之间,可以居高临下地射击,给敌人造成致命打击。

在树林的边缘地带,李自成部署了一支火枪手队伍。

这些火枪手的任务是在敌人接近时,用火枪进行首轮打击,制造混乱。

李自成还预留了一支骑兵队伍,作为机动部队。

这支骑兵队伍隐藏在树林的一侧,一旦战斗开始,可以迅速从侧翼包抄,切断敌人的退路。

为了确保各部队之间的协调,李自成和罗汝才设计了一套简单的信号系统。

使用不同的信号旗和烟火来传递指令。

例如,白色信号旗表示敌人已经进入伏击圈,红色烟火表示全面进攻。

每个小队都配备了专门的通信人员,这些通信人员负责在各小队之间传递信息,确保整个伏击行动的顺利进行。

在秦兵搜刮粮食的过程中,李自成的部队在村民中散布了一些谣言,声称秦兵在其他地方遭遇了伏击,士气低落。

这些谣言旨在动摇秦兵的军心,使其在面对真正的伏击时更加慌乱。

为了迷惑秦兵,李自成还在伏击地点附近布置了一些假营地,故意留下一些破旧的帐篷和炊具,让秦兵误以为这些地方已经被放弃,从而放松警惕。

李自成将伏击分为多个阶段。

第一阶段,火枪手和弓箭手先行发动攻击,制造混乱;

第二阶段,主力部队从四面八方发起冲锋,压缩敌人的活动空间;

第三阶段,骑兵从侧翼包抄,切断敌人的退路,形成合围之势。

李自成要求各小队在战斗中保持高度的灵活性,根据战场情况及时调整战术。

例如,如果发现敌人的某个方向防守薄弱,可以迅速集中兵力进行突破。

此时,秦兵正在四处搜刮粮食,以维持部队的生存。

由于河南地区连年饥荒,秦兵的抢劫行为并未能有效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,反而激起了当地百姓的强烈不满。

就在秦兵分散搜刮粮食的时候,李自成和罗汝才的伏兵突然发动了猛烈的攻击。

一时间,箭矢如雨,炮声震天,秦兵措手不及,陷入一片混乱之中。

秦兵将领李国奇连忙组织士兵集结列阵,试图抵抗敌人的进攻。

然而,由于秦兵分散得太广,短时间内难以形成有效的防御力量,局势异常危急。

与此同时,贺人龙的表现却截然不同。

经过之前的教训,贺人龙已经深刻认识到了左良玉那种油滑策略的好处。

贺人龙决定不再盲目听从命令,而是效仿左良玉的做法,不听号令,四处瞎逛。

当李自成的伏兵发动攻击时,贺人龙迅速集结了自己的部下,然后带领他们逃离了战场。

李国奇见此情景,心中焦急万分。

他深知,如果贺人龙的部队也加入战斗,或许还能有一线生机。

然而,贺人龙的离去使秦兵的力量大为削弱,李国奇只能依靠自己手下的兵力进行抵抗。

尽管他拼尽全力,但最终还是难以抵挡李自成的猛烈攻势。

在李自成的猛烈攻击下,李国奇的部队损失惨重,士兵们纷纷溃散。

李国奇本人也险些丧命,最后在几名亲兵的保护下勉强逃脱。

他率领残兵败将仓皇逃窜,一路狼狈不堪,几乎丢弃了一切辎重。

这场伏击战不仅让李国奇的部队遭受了重大损失,也让李自成进一步巩固了在中原地区的势力。

贺人龙的背叛,使得秦兵失去了重要的支援力量,从而在战斗中处于劣势。

李国奇在逃亡途中,不禁反思自己的决策。

他意识到,作为一名将领,不仅要具备高超的军事才能,还需要具备敏锐的政治嗅觉。

贺人龙的背叛让他深刻体会到,在乱世中,忠诚与利益之间的权衡是多么重要。

然而,这一切都已无法改变眼前的事实,李国奇只能带着残兵败将,继续寻找新的出路。

李国奇在逃跑的路上,眼泪如断线的珠子般滚落。

他的声音颤抖着,几乎带着哭腔:

“贺人龙都学会跑路了,我还这么卖力干嘛啊?今后我也不打了。”

他的话音刚落,周围的士兵们也纷纷露出了疲惫和绝望的神情。

李国奇的部下早已失去了斗志,他们纷纷四散奔逃,各自寻找生路。

虎大威的保定兵看到这一幕,不由得愣住了。

他们中的许多人低声议论道:

“这套路我们熟悉呀,我们在迎战清军的时候就是这么逃的。”

保定兵的士气瞬间崩溃,他们纷纷丢盔弃甲,跟着贺人龙和李国奇的方向溃逃。

虎大威见状,急忙策马向前,试图阻止士兵们的逃跑,但一切都已无法挽回。

他大声呼喊,挥舞着手中的长剑,但士兵们早已无心恋战,纷纷绕过他继续逃跑。

虎大威无奈之下,只能放弃努力,转头保护着保定总督杨文岳一同撤离。

杨文岳望着眼前的一片混乱,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愤怒。

他深知再留在战场上也是徒劳,于是下令全军撤退。

在虎大威的保护下,杨文岳带领着残余的士兵灰溜溜地逃走了。

一路上,他们不敢停留,生怕被李自成的追兵赶上。

在这一切混乱中,唯一还在战场上坚持的人,就是刚从诏狱释放,刚接任陕西三边总督的傅宗龙。

他站在火烧店的城墙上,看着四周的残局,心中充满了悲愤。

傅宗龙迅速整理了一下残兵,组织起最后的防线。

他知道,自己不能轻易放弃,必须为大明保留一线生机。

傅宗龙立即派人传檄给贺人龙和李国奇,恳求他们前来支援。

他在檄文中写道:

“两位将军,如今局势危急,望速来火烧店,共商对策,救国家于水火之中。”

然而,贺人龙和李国奇接到檄书后,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反应。

他们并没有立即前往火烧店,反而在军营中召集将领,义正辞严地说道:

“这肯定是李自成的诈计,是引诱我们的计谋。

傅宗龙总督的下落,现在是未解之谜。

绝对不是被困在火烧店。”

他们的话音刚落,周围的将领们纷纷点头附和,似乎都被说服了。

贺人龙和李国奇心中知道,只要不亲自去救援,就能避免更大的损失。

于是,两人下令全军继续撤退,一路向陈州方向而去。

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:保住自己的实力,等待更好的时机。

最终,傅宗龙只能孤军奋战,坚守在火烧店。

他身边只剩下几十名忠诚的骑兵,但即便如此,他依然没有放弃。

-

崇祯十四年,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在项城大破明军,这场战役成为了明朝末年的一个重要转折点。

贺仁龙、李国奇、虎大威等明朝将领在与李自成的一战之后,纷纷溃逃,使得明军的防线彻底崩溃。

傅宗龙,时任三边总督,被困在火烧店。

由于长时间的围困,粮草已经耗尽,士兵们面临着饥饿的威胁。

傅宗龙站在营帐外,望着四周密布的敌军,心中充满了焦虑和无奈。

他明白,如果再不采取行动,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。

“总督大人,粮草已经耗尽,士兵们饿得连站都站不稳了。”

副将刘大勇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绝望。

傅宗龙深吸一口气,咬牙道:

“传令下去,杀骡马充饥!”

虽然这是一条无奈的命令,但傅宗龙知道,这是唯一的选择。

他回想起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志,曾梦想着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。

然而,现实却如此残酷,让他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选择。

士兵们宰杀了骡马,勉强填饱了肚子,但许多人出现了消化不良的症状,胃部不适,体力大打折扣。

.

周围全是李自成和罗汝才的军队,没有任何援军前来救援。

傅宗龙深知,如果再不采取行动,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。

他召集残存的将领,坚定地说道:

“我们必须突围,逃往项城!”

.

尽管士兵们在吃了骡马肉后恢复了一些体力,但他们的状态依然不佳。

傅宗龙带领着这支疲惫不堪的队伍,开始了艰苦的突围。

他们一路上小心翼翼,尽量避开敌军的视线,但李自成的骑兵速度极快,很快便发现了他们的行踪。

傅宗龙骑在马上,心中充满了矛盾。

他既希望自己的部队能够成功突围,又担心一旦失败,会连累更多的士兵丧命。

每一步都显得如此沉重,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家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。

.

尽管明军士兵们拼尽全力奔跑,但终究无法与农民军的骑兵相比。

眼看离项城还有八里路时,傅宗龙和他的部下被农民军的骑兵包围。

在激烈的战斗中,傅宗龙的部队逐渐被分割,最终无力抵抗,被迫放下武器。

.

傅宗龙被俘后,面对着李自成的士兵,心中充满了无奈和绝望。

他想起了自己曾经的誓言和理想,心中涌起一股悲凉。

但他并没有放弃,反而在这一刻做出了一个决定——即使身陷囹圄,也要保持尊严,不向敌人低头。

“我虽败,但志不屈!”

傅宗龙昂首挺胸,目光坚定地望着李自成。

李自成在俘虏傅宗龙后,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。

他命令部下将傅宗龙绑在马上,同时让一些士兵穿上明军的盔甲,伪装成明军士兵。

李自成的计划是利用傅宗龙的身份,骗开项城的城门,从而一举攻占这座重要的军事要塞。

傅宗龙被绑在马上,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感情。

他既感到羞辱,又感到无奈。

作为三边总督,他本应是保护大明江山的重臣,如今却沦落到被敌军俘虏的地步。

他一路上都在思考,是否应该配合李自成的计划,以换取自己和部下的安全。

然而,每当想到自己的职责和荣誉,他又感到难以接受。

“总督大人,我们快到项城了。”

李自成伪装成明军,低声说道。

傅宗龙没有回答,只是默默地闭上了眼睛。

傅宗龙被绑在马上,随着农民军的队伍缓缓前行。

沿途的景色逐渐变得熟悉,他知道项城已经不远了。

在这段漫长的旅途中,他的内心经历了无数次的挣扎和思考。

傅宗龙回想起自己年少时,满怀壮志加入军队的情景。

那时的他,意气风发,梦想着为国效力,建功立业。

他记得自己第一次上战场时的紧张和兴奋,以及每次胜利后的喜悦和自豪。

这些回忆让他感到一股温暖的力量,提醒他不能放弃自己的信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