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2章 扶乩(1 / 2)弯弯的梓辛河有女鬼首页

史小明与王梦的爱情,缘于一次“扶乩”。

那年,史小明二十岁,已经当兵三年,退伍回到王史村。

史小明是土生土长的王史村人。

王史村,自古以来,一直是姓史的人多,姓王的人少,当地有一句非常形象的话,说明两个家族的人员比例:死(史)大半庄,亡(王)一条巷。

那么,为什么姓王的人少,却偏偏把“王”字放在前面,叫做“王史村”呢?

了解王史村历史的人,都知道这样一句顺口溜:史半庄,王一角,史由王家来剥削。

原来,姓王的家族虽然不大,但他们却是富人的子孙。用现代人话说,就是姓王的在村中虽然只占百分之二十的人口,但却拥有了全村百分之八十的财富。

也许,这就是过去把“王”放在前面,叫王史村的由来。

史小明刚退伍回村那会儿,血气方刚,精力旺盛,年轻小伙闲着难受,就在本村王史小学操场上,每天晚上教小伙子大姑娘们跳迪斯科或交际舞。

大家天天玩得很开心,自称是“青春小舞队”。

那个时候,王梦才读小学五年级。

每天晚饭后,王梦都是第一个到操场,最后一个离开,从头到尾,眼光都是落在“青春小舞队”教练史小明身上……只不过,她从没上前说过一句话,也没学过跳舞。

史小明呢,当时也没有发现操场边,有这样一个又瘦又矮的小观众。

次年正月初,一天晚饭后,史小明正常到学校操场准备辅导大家跳舞,却没看到一个“青春小舞队”成员。

原来,那天晚上,舞队的少男少女们,都参加“请灰堆姑娘”去了。

请灰堆姑娘,这种活动又称“扶乩”,是一种古人流传下来的占卜活动;扶乩,大约起自于南北朝时期,盛行于明清两代,类似南方人玩“笔仙”、“碟仙”什么的。

梓辛河一带的庄户人家,昔日做饭炒菜,烧的都是农作物桔杆,两三天就要将灶膛里的草木灰掏出来,堆积到村规定的地方,用于肥田。这个草木灰堆积的地方就叫“灰堆”。

据说,古老的灰堆若干年后具有了灵气,便有一位神灵——仙姑驻守,这位仙姑就是“灰堆姑娘”。

“请灰堆姑娘”,就是将灰堆中的仙姑请出来,让她显灵,预测当年收成、吉凶休咎,占卜男女婚事。

这个活动,先用一只陈年簸箕,裹以黄元纸,盖上花头巾,反扣的簸箕前面,插着一根织毛衣用的竹针,桌面上铺一层糯米粉刮平,便于竹针在上面写写划划。

这样的活动,一般由村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夫人主持,众人叩拜神灵,肃穆安静。两位少女缓缓抬起簸箕,将簸箕悬空于桌面。

活动开始后,主持人会焚香祷告,口中念念有词:“幽幽冥冥,众风乱玄,神门开启,仙姑降临……”

其时,所请之神灵仙姑,就会附在裹着花头巾的簸箕上,根据求乩者所问之事,簸箕上的竹针,就会在糯米粉面上,写出文字,或画个解答的图画。

这就是神灵仙姑给予求乩者的指示。

梓辛河一带,谁都不知道这种占卜的科学依据在哪里?也不知道“灰堆姑娘”灵不灵?然而,岁岁年年,流传至今,沉浸其中,乐此不疲。

那天,占卜活动进行到最后时刻,突然有人提出了一个好多人意想不到的问题:

“请问仙姑,教大家跳舞的老师,将来娶的婆娘叫什么名字呀?”

很快,戴着花头巾的仙姑就显灵了,在糯米粉上歪歪曲曲地写了一个字:王。

“姓王的呀?请问仙姑,教大家跳舞的老师,将来的婆娘姓王,叫什么名字呢?”

簸箕上的竹针,先是在王字下面,写了一个“林”字,之后,又在林字下面,写了一个“夕”字。

“王林夕?她是谁呀?”

“不是,应该是王梦。”

“对,是王梦,王梦。”

咯咯咯咯。

姑娘们嬉笑着,把那个瘦小的女孩子推到史小明跟前……这个时候,史小明才知道村里有个叫王梦的姑娘。

姑娘们一个个齐声喊着:“吃糖,结婚,吃糖,结婚……新女婿上门,薄粥三盆,咸菜一把,不吃就打……”

史小明见到这样的恶作剧,恼怒地把为首的姑娘一推,叫道:“搞什么鬼?她还是个小孩子。”

还没等那个姑娘开口说话,瘦小的王梦就冲着史小明大声叫道:“我不是小孩子了,我十四岁啦。”

“十四岁?”史小明笑道,“才上三四年级吧?你懂什么?”

“我上五年级了。”王梦叫道,“什么都懂了。”

“什么都懂?”

“是的,我懂……我喜欢你。”王梦虽然害羞,但并没有害怕,红着脸说完,又补充了一句:“小明哥,我去年就喜欢你了。”

“胡闹!”

史小明叫了一句,正要走开,一个又高又胖的小伙子奔了过来,抬手就是一拳,打在史小明身上。

“不许欺负我的小婆娘。”

他叫王大华,比史小明小两岁。此时,他正握着拳头,眼冒凶光。

王大华原是镇上姓汪人家的孩子,三岁那年,父母与运输船一起在长江沉没了,他成了孤儿,经人介绍由王史村王家抱养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