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过,这一时期的活动对李世民及其权力集团产生了深远影响。在军事方面,他组建的玄甲军后来成为唐军精锐,初步成型的陇右防务体系为后续作战提供了有力支撑,对抗游牧骑兵的经验更是在日后与突厥的较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在政治方面,他在陇右建立的个人威望、吸纳的大批文武人才、以及与关陇集团加强的联系,都为其日后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可以说,武德二年五月至六月这段时间,是李世民从一员战将向战略家转变的关键时期,也是";天策上将";集团初步成型的重要阶段。
这段经历不仅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,更体现了其深远的战略眼光,为玄武门之变和后来开创贞观之治埋下了重要伏笔。
武德二年(619年)七月二日,李渊正式任命裴寂为晋州道行军总管,赋予其";便宜从事";之权,率军五万唐讨伐刘武周。这意味着裴寂可自主调遣河东诸军,无需事事请示。这种特殊授权在唐初极为罕见,足见局势之危急和对裴寂的信任。
这支大军由禁军精锐两万、河东地方驻军两万、临时征召府兵一万组成,另配属骑兵三千,由骁将刘弘基统领。为保障大军供给,唐廷特设晋州道转运使,由户部尚书萧瑀兼任,负责粮草转运。
然而,这一任命看似是对心腹重臣的信任,实则暗含深意。
当时李世民在陇右战功显赫,若再令其平定河东,恐功高震主。启用裴寂,既可牵制李世民势力,又能巩固皇权。同时,裴寂出身河东裴氏,是关陇贵族的代表人物。由其主持河东战事,有助于争取关陇士族支持,巩固李唐统治基础。这一决定体现了李渊在用人上的政治考量:既要应对眼前的军事危机,又要平衡朝局,巩固统治。
遗憾的是,这一看似周全的安排却埋下了严重的隐患。裴寂虽为李渊心腹,但缺乏实战经验。他虽获重权,却未能善用。在随后的介州之战中,裴寂指挥失当,导致唐军惨败,河东局势进一步恶化。这一挫折不仅暴露了唐廷在用人上的问题,也迫使李渊重新启用李世民,为后来";秦王系";的崛起埋下伏笔。
同时,这一事件还折射出唐初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,笔者总结为“三重矛盾”:李渊过分倚重太原元从,忽视将领才能;在军事危机中仍不忘政治算计;未能及时启用李世民等良将。
《资治通鉴》卷一百八十七“武德二年九月”条中,司马光对裴寂讨伐刘武周一事点评道:“寂本非将帅才,高祖以旧恩用之,故及于败。”南宋吕祖谦在《大事记》中评裴寂:“以私恩授重权,而不察其才,此高祖之失也。”清代王夫之在《读通鉴论》中也有类似观点:“高祖以私昵用寂,而不度其才,此河东之败所由致也。”
这一事件成为唐初政治军事史上的重要转折点,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战局,也深刻影响了唐朝初年的权力格局。它提醒后世统治者,在重大决策中,过分注重政治平衡而忽视实际才能,往往会付出沉重代价。
那么,高祖以私恩授裴寂重权,而不度其才,身兼晋州道行军总管裴寂此去是吉是凶,我们后面章节再详细讲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