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119章 赤诚之心(1 / 2)被遗忘的角落:太平天国往事首页

<div class="tt-title">第119章 赤诚之心

秋风万里动,日暮黄云高。

少云转晴。

小五紧跟在身边,嘴里不住自言自语:“诸药赋性,此类最寒。犀角解乎心热;羚羊清乎肺肝。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;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疝何难。”

父亲和长兄平日在医馆治病,有些时候忙碌到水都来不及喝一口。小五跑出跑进也想给父兄帮忙。

盛小生训诫儿子:“我不学师公责骂给你提神。你要教小弟学,却必如师公教诲。自己先学精才可教授。谨记一字之差谬以千里。学医必有赤诚之心。必一字不差,一字不漏的表述清楚,也要让你弟弟一样做到。”

“若做不到,不可教。让我知道你瞎教允芳,仔细你的皮肉。”盛小生的威胁挺实在的,盛允兰刚吃过允菲“投错胎”的教训。

盛允兰教弟弟背诵经典的同时把药性也说给他听,更能印象深刻。李东垣《药性赋》老长一篇。难为小五已经记得不少。

盛夫人听小五背《药性赋》,得意自己生的孩子。腰杆也不由自主挺的笔直,感觉身高一丈二。从此盛家尽是名医圣手,都是我盛常氏的后辈子孙。

小五看见她高兴问:“姆妈侬偷偷吃了饴糖笑得开心?”

“饴糖都是侬兄妹偷吃,哪能有姆妈份水?”

允菊惊叫一声:“蜈蚣!大蜈蚣!姆妈!!”声音都破了。

有点远的允竹倒腾着短腿奔来,喊着:“别怕!阿拉来!”

小五有点崇拜三哥,也往四姐身边跑。

盛夫人:……

虫子那么可怕,你们这些小鬼难道不应该是胆小鬼吗?她硬着头皮只得往允菊那边凑。

允竹、允菊、小五三小只眼睛晶晶亮,用手里的小棍子东支西挡。

“要给它留一个全尸。阿爸肯定开心!”

小五叫:“姆妈快点看!大蜈蚣!”

捉蜈蚣时可用木枝、竹?夹取头或身体。野外一时没有趁手的东西,赶进纸筒或树叶卷。

盛夫人实在没眼看,忍着头皮发麻抖抖簌簌靠近。小五回头看了她一眼说:“姆妈侬怕就不要过来。”

啊这是被尿床的小鬼嫌弃了。

盛夫人看到三小只围追堵截的蜈蚣,足有手掌那么长,她倒吸一口冷气。虽然不甘心,生理上的恐惧还是战胜了逞强的心。她是真不敢再靠近,连看都不想再看一眼。

首字圩水田里还有蚂蟥呢,那东西也可怕。盛夫人突然想到蚂蟥,就不太想去首字圩。又是蛇又是老鼠又是蟑螂又是蚂蟥,生存环境几多恶劣。

允梅啊,你快来杭城。

允菊也是个姑娘,怎么就不知道害怕这种乱七八糟的东西?

乡野还有有毒的赤练蛇呢,被咬了都难救。外面太危险了,早点收工回家。盛夫人心里警铃大作,希望三小只早一些弄完手上那个百足虫就打道回府。

这东西也是一味幼科治疗惊风、癫痫的主药。有次刘师傅给一个幼童足足用了十条大蜈蚣才治好。盛小生给夫人说起时感叹:万物皆可入药。

古圣先贤当真是一群披荆斩棘、勇敢无畏的先人。他们给后世留下的传世经验不知道是多少人以生命为代价换来。

古圣先贤多少杏林名家因《内经》、《伤寒》而救急治病,怎可因《温病条辨》就不研习经典?

今人因洋人治病立竿见影,药到病除,怎可因此而废中医独用西药?

中医的师承如此重要,只依靠看书就成一代名家的松镇徐灵胎不走寻常路。算得上杏林界的异类。世间这样的天纵奇才终究是凤毛麟角。

刘师父要求的一字不错,一字不差,原因很直接:既然没有大智慧发现前辈的不足或者错缺,那就按照前辈的路继续走下去,薪火相传。

正是一代一代中医人们各自不同的历练、师承、感悟、实践,中医百花齐放出现不同的流派和专科。这些着书立说的名医名家给后来者开拓视野,印证所学。后辈研究得法也可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成为翘楚。

世家、科班出身的郎中水平百分之九十九比蒙古大夫们高。例外的,民间有“偏方一味,气死名医”的说法。民间方来自于实践经验,往往持方人敝帚自珍,当成金疙瘩抱在手里。漫漫时间长河中,验方失传何其多。

去医存药也好,去医存方也好……郎中、医师不需要执业资格就可行医,多少人因蒙古大夫们误诊错诊加重病情,甚至失去生命。中医被普遍低估低看,恰恰是因为洋人的那一套强行被套给中医。大凡洋人解释不通的,就是不科学的,应该被鄙视的。这悠悠众口,添油加醋传向街头巷尾,居然变成了共识:中医不可信。

只会临场翻阅查书验证病候,不用自小熟记背诵医学经典,理论不能烂熟于胸,还配成为中医吗?

只会用洋法机器、设备检查诊断,丢了祖宗传承的四诊合参,还配称为中医吗?

只会头疼医头,脚痛医脚,恨不得外科包打天下,数钱数到手抽筋,还配作为中医吗?

医无小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