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一章 潭乡那个落榜少年(1 / 2)大魏文宗首页

“杨家父子又落榜了。”

杨奉先站在这红榜之下,抬起头看着这红榜之上的名字,密密麻麻几十个,并没有自己,杨奉先面无表情,这是潭乡科举,考秀才,自己落榜了。

但这并不是杨奉先第一次落榜,或者说,不仅仅只是落榜而已。

潭乡有个老杨家,老杨家并不是什么官宦人家,但是老杨祖父,自幼勤勤恳恳,闯下了一份不小的家业,只是唯独有个心病,那就是老杨家族谱往上数十八代也没有一个读书人,所以老杨家发誓要供出一个读书人,但是偏偏老杨家这些人一个个都不争气。

老杨家生了七个儿子,苦读了一辈子,也没考上一个秀才,有算命的先生说杨家根本没有出读书人的命,但老爷子偏咽不下这口气,儿子不行,那就孙子读。

祖祖辈辈,发誓也要供出一个读书人!

所以,杨奉先五岁就被带去私塾开了蒙,八岁就熟读四书五经,十四岁就被早早的带去了科举,十五岁便中了童生第一,老杨家欢呼雀跃,说老杨家出了一个神童,可是谁知接下来的路,又重复起父辈们的路,“神童”杨奉先很快就磨灭了自己的光辉,一连六次,次次落第。

连同塾的同学基本都考上秀才了,这还不是最遭的,最遭的是,这一次杨奉先的文章被道台大人悬榜斥责,列为“文理不通”!

大魏考秀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一共要过三关,分别是乡试,县试和府试,这最后一关府试考中者就是秀才,而往往,每年考完之后,道台会选出几篇优秀文章,列为全省表率,而同样的,偶尔也会选出几篇负面文章最为批评,让全省童生警戒,这就叫“悬榜斥责”

而在大魏,文章共分为六等,一等为文气通圣,二等为文气镇国,三等为文气贯通,四等为文理欠通,五等为文理不通,六等为文理荒谬。

号称神童的杨奉先六考不第也就算了,这一次还被道台大人悬榜斥责,贬为“文理不通”,通告全省,杨奉先大受刺激之下,竟然一命呜呼了,于是就由“杨奉先”穿越了过来。

杨奉先是现代一位大学生,学的是最冷门的国学,不知怎么就穿到了这潭乡,这刚一命呜呼的杨奉先身上。

几天的时间,杨奉先也算是把这个时代大约摸清了。

这个朝代名叫“大魏”,不隶属于历史上任何一个年代,这个历史到明代末期就变样了,多出了一个大魏,而不见了清代,大魏现在也进入末期,风雨飘摇。

“伢,算了。”一只手按在杨奉先肩膀上,打断了杨奉先的思绪,杨奉先身旁站着一个中年人,这中年人身材干瘦,身上套着一件连体长衫,年过四十,身上颇有一些读书人的书卷感,杨唯,杨奉先的父亲,家中排行老大,也正是他,从启蒙开始,一口气靠了十七次,次次落第,被潭乡人笑为“年行八十尚成童,可云寿考,到老五经犹未熟,真是书生!”

意思就是说杨唯考了一辈子,年纪都一大把了,还是个“童生”,说来也怪,这杨唯是一点也不气馁,屡战屡败,屡败屡战。